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5
0
佛心分享-IT 人自學之術

使用perplexity.ai自學程式語言Python系列 第 5

使用perplexity.ai自學程式語言Python 5.不單記語法,要理解每一個函數/模組的必要性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前言

現代資訊世界不再只是「會寫程式」就能走得長遠。如果只會背誦語法,遇到小錯誤便一籌莫展,當任務擴大或程式碼變複雜時,更容易進入瓶頸。**真正強大的自學者,會主動探究:手中每一個函數/模組「為什麼要存在」?「它解決了什麼問題?」**本章以專業、實用角度,結合Perplexity.ai、Python語言,帶你洞悉如何突破「為記而記」的迷思,建立模組化、科學化的自學基礎。

第一節|為何不能只「背語法」?

1. 記憶有限,場景無窮
    ◦ 語法只是工具,若僅靠死記硬背,一遇到版本差異或新場景,就可能卡關。
2. 無法應對多變任務
    ◦ 真正的問題解決,往往需要靈活組合不同函數,定制流程。
3. 失去自我成長空間
    ◦ 不清楚每個功能的「用武之地」,只會用最直覺、最原始的方法,失去優化的機會。

第二節|從經典問題說明「必要性」的本質

  1. 為何需要函數?
    • 避免重複:同樣的邏輯只要定義一次,以後多處可重用。
    • 強化結構:將大問題拆分為小功能單元,減少bug與除錯壓力。
    • 提升可讀性與可維護性:同事、自己過半年都能快速看懂每個「功能塊」。
    • 抽象複雜流程:把繁瑣的細節封裝起來,讓主體流程清晰流暢。
  2. 為何需要模組?
    • 組織龐大程式碼:當專案變大,由眾多函數形成的「模組」可分門別類。
    • 避免命名衝突:不同模組即使有同名函數,也能靠命名空間管理。
    • 支援團隊合作與功能擴充:模組化結構有助於多位開發者協同作業。
    • 提升資源重用:自己寫的、社群的、官方的模組都可靈活引用,少走冤枉路。

第三節|生活化舉例:從小函數到大型模組

想像你要做一份「自動月支出明細」的程式:
• 小函數的角色:「計算本月總支出」、「分類消費金額」、「判斷異常消費」…
• 模組的組織:「資料讀取模組」「資料分析模組」「報表輸出模組」…
• 一張財報,背後就是多個小函數組裝,每組功能又包裝在對應模組下,遇到新需求直接在對應模組調整即可,降低改程式的風險及痛苦。

第四節|如何「判斷必要性」?(自學核心)

Step 1. 問:
• 這個段落/重複邏輯會在其他地方重現嗎?→ 值得寫成「函數」。
• 這群功能是否可以歸為同一類用途?→ 值得封裝進「模組」。
• 若團隊協作/獨立維護,修改其中一塊是否不影響其他部分?→ 模組化設計,有必要。
Step 2. 進階思維
• 此功能是否可以單獨測試?(單元測試)如果可單獨運行,更應獨立成函數/模組。
• 不同專案是否會用到這些功能?→ 寫成可匯入的模組,日後重用。

第五節|運用Perplexity.ai輔助理解每一個函數/模組的價值

• 問題導向查詢:「我需不需要把A、B段邏輯寫成兩個函數?有什麼原則?」
• 尋找業界作法:「Python內建有哪些標準模組?它們解決哪些難題?」
• 效能分析/重複性判斷:「有沒有推薦的模組可以加快某資料處理?」

善用AI協助盤點自己常用的功能,例如「資料分析」常見哪些模組(如pandas、numpy)、自動化又常有那些函數是必不可少等。

第六節|實戰流程:讓每個函數/模組都「用得其所」

1. 從需求思考→設計函數清單
    ◦ 先不用寫程式,紙上標記出每一個必須被「再三利用」的運算過程
2. 逐步落實「只專注一件事」
    ◦ 切忌函數太大。好的函數通常只做一件事,短小精煉。
3. 組成模組、分門別類
    ◦ 例如資料清洗相關放一個模組、資料視覺化再一個模組,未來更容易拓展或管理
4. 優化命名與註釋(Docstring)
    ◦ 每個函數與模組應有清楚描述「做什麼、輸入/輸出、特殊注意事項」。

第七節|常見誤區:寫程式只重語法的後果

• 遇到新需求無法快速調整或擴充
• 一旦程式碼變大,錯誤難以追蹤(所有函數混雜一起)
• 團隊協作常犯命名衝突、溝通成本攀升
• 永遠只能copy-paste,無法養成真正的解題能力

第八節|Python內建與社群模組的實用價值

• 內建函數:提升效率(如len、sum、max等)
• Python標準模組:包括datetime(處理時間日期)、math(數學函數)、os(檔案操作)等,降低重複造輪子的成本。
• 外部模組/套件:例如requests(網路爬蟲)、pandas(資料分析)、flask(小型網頁應用),社群推動資源共享,寫一次全世界都用得上。

第九節|如何選擇:自寫還是引用模組/現成函數?

• 條件1:功能單純、業界標準有好解?→ 引用模組
• 條件2:專案獨特需求,或現有模組無法支援?→ 自寫函數/模組
• 條件3:兼顧可維護性,日後是否需交接或共用?→ 模組設計更顯其必要性

第十節|Python 程式範例:由函數到模組的組合示範

以下展示將多個簡單函數清楚分類到模組,並串成一個生活用自動化小工具:
python

# file: expense_utils.py
def read_expense(file_path):
    """讀取消費資料"""
    # 內容略,僅為說明結構
    pass

def get_total(expenses):
    """計算總消費"""
    return sum([e["amount"] for e in expenses])

def get_max_item(expenses):
    """找出最高消費項目"""
    return max(expenses, key=lambda x: x["amount"])

# file: report.py
from expense_utils import read_expense, get_total, get_max_item

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
    expenses = read_expense('my_expense.csv')
    print("本月總消費:", get_total(expenses))
    print("最大單筆消費:", get_max_item(expenses))

如此一來,程式結構清楚,future project想要再加別的報表分析,也只要擴充對應模組即可,維護得心應手。

結語

只會記語法就想「學會Python」,其實遠遠不夠。在AI與自動化橫行的今天,每一個能被「封裝」的函數/模組,都是強化問題解決力、提升專案韌性的重要磚瓦。學會理解每一個「為什麼」——**為什麼要有這個函數?為什麼要封裝成模組?**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主學程思維。善用Perplexity.ai做資料查詢、異動驗證,輔以Python的模組化設計,你的程式才會有未來、你的技能才能持續升級!

提醒:
每次遇到重複邏輯、常用功能,都要思考它是否值得抽象成函數或模組。別為了寫而寫,思考才能讓每行代碼都具生命力。


上一篇
使用perplexity.ai自學程式語言Python4.拆解任務至最小單元,逐步組合解法
下一篇
使用perplexity.ai自學程式語言Python 6.學會畫流程圖與設計基礎演算法
系列文
使用perplexity.ai自學程式語言Python27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